乱象盘点:“又高又硬”的2010
2010即将成为往事,似乎没有哪一年,比今年更加地让人纠结,但岁末年终的回眸,让人们发现,2010年的乱象往事,真应了贺岁片《让子弹飞》中那句经典台词——“又高又硬”。
——“两会”上抢记者录音笔的湖北省长李鸿忠虽被网友炮轰,但照样升为省委书记了。
——“我爸是李刚”的河北大学的“李刚门”,迫于各方压力,撞人者46万元就轻易地换来了死者陈晓凤家人的沉默,让此前为李家打抱不平的网友们白忙了一场。
——在媒体的曝光下,赵作海案冤狱13年后终得昭雪,并获国家赔偿60多万元。当回到人亡家破的故园时,满脸疲惫的他连连鞠躬一再表示,“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各级领导。”
——12月25日,浙江省乐清市的原村长钱云会离奇地被大卡车撞死。有网友爆料称,钱云会生前曾多次举报或上访关于当地一些工程的违法征地情况,而钱云会是被一个电话骗出家门后,紧接着就发生了这起“事故”。随后,当地官方发布了一则关于此事的短消息,称这起“事故”只是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
2010年老百姓反映最多的“第一问题”便是物价上涨。作为居家的老百姓,大家更多关心的,是柴米油盐菜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而作为年轻人,最敏感的则是房价。
房价是个老问题,“官家”的一系列调控措施似乎并不见效。以至于12月26日上午,温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重返灾区——中国之声温暖行动》的直播节目中,也“跑题”谈到了房价问题。
温哥说:“在我的任期内,一定要使房价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我还要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绝不会退缩。今年我们采取十条措施和五条措施,现在看落实的还不够好。”
随后,上海的市长韩正也表态说,一定要坚决遏制上海房价的上涨。正是这位市长,早年着力地向外籍人士推销并保证说,买上海的房子绝对增值。事实证明了他预言的准确性,因为自他这话之后,上海的房价至少增长了三倍甚至更多。
2010年的“两会”在媒体报道似乎“有点乱”。先是在“两会”仍未正式开始的3月3日报出“政协委员发电脑”的新闻,会未开始,已在网上吵成了一团。
此后在会中,又出现了湖北省长李鸿忠抢《京华时报》记者录音笔事件。不过,还好有关方面用人“不拘小节”,李省长最近被提升为省委书记了。
有点“进步”的是,2010年的“两会”中,大家注意到另外一个新现象,那就是如同国外的“院外公关”,北京的“两会”中也出现了一类似的公关活动。
很多身为政协委员的企业老总不是仅一人到会,而是兴师动众,出动精兵强将,利用这样难得的机会,频繁地进行活动,比如说寻找机会会见高官,利用媒体增加曝光率,提高知名度等等。
2010年11月15日下午,上海胶州路大火夺去了58人生命。此时,离上海世博会结束只有15天,上海市委书记考察新疆回沪的飞机仍未落地。此时,上海公安消防的庆功会正在精心准备之中,仍未来得及开。
一场大火将成功举办了精彩难忘世博会的上海置于非常尴尬的境地。让有关部门悬着的心落地的,是被外界赞扬的“公民意识”,因为在遇难者的“头七”之日,十万之众的上海市民手捧白花,自发前往事故现场祭悼,场面是那么的有序与安静。
然而事故至今,我们仍只看到静安区建交委负责人因此被拘,而其他的官员仍平安无事。
2010年10月16日晚,一辆黑色轿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致一死一伤,司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接女友。
返回途中,肇事司机被学生和保安拦下,但该肇事者不但没有关心伤者,甚至态度冷漠嚣张,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
后经查明,肇事者名为李启铭,父亲李刚是保定市一公安分局的副局长。此事一出,迅速成为网友和媒体热议的焦点,“我爸是李刚”也迅速成为网络最火的流行语。
11月23日,由于在网上披露宁夏吴忠市一“官二代”考公务员作弊,甘肃省图书馆助理馆员王鹏,遭到了吴忠市公安局警员的跨省刑拘。
于是很快有人醒悟到,王鹏之所以会被“跨省”,是因为“我爸不是李刚”。不久,“恨爹不成刚”开始在微博、论坛等大量传播,并称之为2010年年度最给力语句。
按级别算,李刚只不过是一个处级干部,连高干的级别都算不上。但李启铭在“危难”之时,很快地意识到最有用的方法不是道歉,而是“拼爹”。
在网络的强大攻势下,李刚在中央电视台上痛哭流涕。然而,在幕后,另一场大戏正在上演。据受害者陈晓凤的代理律师张凯介绍,迫于各方压力,陈家不得不接受了李刚的46万元民事赔偿。
老实的陈广谦(陈晓凤父亲)并不是不想知道女儿死亡的内幕,他之所以接受赔偿的原因在于,“我只知道他(李刚)是有权的人”。
在如今,“拼爹”从某种程度上说,已成为一些年轻人挤入主流社会最重要的手段。年底,媒体再次爆出湖南省冷水江市人事局局长曹长清以“为党工作了几十年”的名义,将尚在读大三的儿子安排到了当地财政局工作。曹长清同样遭到了众多网友的“围攻”,曹家儿子的工作自然也泡了汤。
2010年,网友在网上“围攻”“官二代”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应该正视的问题是,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我们发誓要消灭的“阶级”与“贫富”差别问题,不但没有被消灭,且有越来越分化生长之势。
2010年12月19日晚,杭州凯悦大酒店,《新周刊》年度颁奖盛典正在召开,今年最后一个大奖——年度新锐人物,颁给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研究员于建嵘。
上台前,于建嵘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我以为只是一个小聚会,于是穿得很随便,没想到大家都穿正装”。
于建嵘的获奖是因为他长期致力于研究中国的信访问题,并执着地以知识分子的良心替小老百姓说话,而从知识分子变身“新锐”,在某种程度上是缘于他的一则微博。
11月初,于在江西万载县讲课时,号召大家不要去拆老百姓房子,该县县委书记就拆迁问题与其发生观念之争。
于建嵘:假如拆的是你家的房子,你怎么办?
万载县委书记陈晓平:发展就要强拆,不然你们吃什么?
正在接受书记宴请的于建嵘愤而离席,此后又把此事发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上,于是迅速地引发了一场关于“知识分子吃谁的”的严肃讨论。
知识分子吃谁的?自孔老夫子之后的几千年来,似乎从未有人把这事当作个问题提出来。
陈晓平书记的“拆迁养活知识分子”新答案,确实雷人不轻,这引得一向说话幽默辛辣的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颁奖晚会上认真地费了半天口舌,进行辩驳。
相比于陈晓平书记的拆迁言论,此前10月份,同在江西的宜黄县有关官员在为“血拆”于网上发长文辩护时,就明确地强调说,“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
两位官员的拆迁新论,真的是一语道破天机:为了新中国,为了GDP和政绩,任何阻碍拆迁的人都只能成为阶下之囚、轮下之鬼。
“血拆”频见、舆情愤慨之后,各种更为离奇的悲情拆迁故事仍在继续上演。两位官员的真实告白,让人们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只是,人们总是有种隐隐的担心:拆出“新中国”的同时,我们建起来的是失去民心的沙盘大厦。而忽视了底层对于公正、正义追求的正当性,并轻视了人们对私有财产誓死保护的坚决性,“血拆”出来的城市与国家也正在失去它的执政之基。
人们有理由进一步推测,如果中国无法保持持续的高速经济发展,所有被隐藏在经济发展背后的社会问题都会迅速地浮出水面——这一天迟早会出现,甚至不用等很长时间。
2 条留言 访客:0 条 博主:0 条 引用: 1 条
来自外部的引用: 1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