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草根夜话]我们还有多少社会主义

2006年05月11日 草根夜话B 暂无评论 阅读 1,103 views 次

如果有人突然问,我们到底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国家?可能还真是比较难回答。因为从政治上说,好象没什么变化,应该算社会主义吧?但从经济上说,好象变化就太大了,至少应该算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共存吧?倘若要从意识形态和最广大人民的地位来说,恐怕谁也说不清是什么主义了。

那么,指导我们思想、领导我们实践的,是何方神圣呢?是“思想”?是“理论”?还是“代表”?

这样的问题一提出,恐怕有人要“寒蝉”了,因为据说比较“敏感”。如此我们只好换个比较“麻木”的角度:现在有谁可以左右中国的最高决策?有人提了三大势力,说第一是国有企业;第二是中国的省级诸侯及“扶佐”势力;第三是跨国公司和外国势力。

中国的国有企业,表面看名声是比较糗的,但那只是老百姓的感觉。其实无论是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还是现在的所谓市场经济时代,中国的国有企业对决策的影响一直都是巨大的。虽然从总量看, 现在国有企业的份量减少了,但其“力量”却强大了许多。国有企业今天比之过去越来越垄断,越来越庞大,已然是左右中国决策者和决策部门的重要力量。据说这次吴仪副总理去美国“购物”,带了200名中国企业家,其中90%以上就是国有企业的老总。这样的“政治待遇”, 在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较量还没有发生质变的情况下,暂时还不会广泛地“授予”民营企业。

中国的地方保护主义是有悠久历史,并且以省级诸候为代表。特别是东部沿海的“大佬”们,一直是中央决策者们考量问题的重点。历史上就有很多关于中央担心某地做大,而把某地“大佬”请进中央“高就”,从而消除“影响”的事例。现在的各省驻京办事处事实上都是地方势力在京城的院外活动集团,他们终日为地方利益游走于决策部门, 成为中国特有的“游说班子”,也对中央决策产生不可小视的作用。

中国自加入WTO之后,跨国公司对中国政府影响可谓越来越大。每当中国领导人接见国外大企业家时,或者每当中国领导人出国参观大企业的工厂时,隐含的“软压力”时时彰显。更复杂的是,跨国公司还经常“推出”本国政府,通过向本国政府施加压力,再由本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施压,进而影响中国的决策。

人们甚至还担心, 国有企业、诸候势力和跨国资本总有一天会出现类似“勾结”的情况。因为据传国有企业还在进一步“改革”,办法就是允许跨国资本“进入”。而恰在此时,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引进”跨国资本,理由是“振兴地方经济”。这样下去,不久在国企、诸候和跨国公司之间形成“共同利益”,进而产生“共同语言”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长此以往,我们还会有多少社会主义呢?或者我们今后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主义”呢?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或者“有特色”主义?或者什么主义都不要?大家很难猜测,只是知道,按“经典”的说法,恐怕今后是难保有多少社会主义。这对民众来说本来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民生的状况会不会因此恶化? 民主的进程会不会因此停滞? 甚至会不会导致我们过去经常批判的“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出现?会不会让我们的劳苦大众“吃二茬苦,受二茬罪”?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