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你吗?
人类有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往往比较少被系统地研究,比如笑,比如哭,比如话语表达,等等。尽管有相关的书籍,尽管有伟大的学者或作家时常灵机一动地对此说上几句,但总体来说,人们对这些基本的东西还是相当无知。
而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或者社会心理学、社会语言学、语言心理学等等,这些深奥的学科,对这些东东也是高兴的时候互相争抢,不高兴的时候互相推诿。
我当然没有野心也没有能力系统地弄清楚这些东东,也只能像这些风光的学科一样在高兴的时候把它们拿来玩玩。趁着现在高兴,所以我准备玩玩“爱情话语”这个东东。
有一个男生,他爱上了一个女生,爱的嘴上起泡,晚上失眠。失眠的时候做什么呢?想,想她的一切,想如何向她表白,甚至想如何同她亲热,但是他没有做声,一切都是内在的。
终于有一天他憋不住了,决心将“我爱你”这三个字传给她,于是就有了话语纠结:是直接说(口头)?还是直接亲吻她(肢体)?还是让她看自己充满爱意的眼神(图像)?或者写纸条(文字)?
很自然地,我们知道,不管他选择哪种方式,他都可以运用现有的传播工具(纸,网络,短信)来实现,或者也可以不用这些工具(面对面)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有意思的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话语表达越来越复杂,往往使一个话语无法判定其真实意义。就像在这句“我爱你”中,并不是简单的“我爱你”,而是至少包含三种语境:描述,论证和告知。
描述是描述一种状态,他说出“我爱你”是因为他处在爱的状态之中;论证是要说服对方,他说“我爱你”是要让她相信他对她的爱;告知是让对方知晓,他说“我爱你”是想让她知道。
一般来说,描述应该是占首要位置的,但事实却又往往相悖:他如果是个富家子弟,送她一个LV,却并不能代表他真的爱他——因为这个行为并没有描述爱的状态,它描述的,只是他富有的状态;同样,如果“我爱你”只是告知性的,那么就是廉价的。这就好像如果他成功地追到了她,时间久了,她总是会不放心地问他是否爱她,而他就不耐烦地回答“爱,爱,爱”——这也是没有意义的。
于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人造语境:照相的时候要喊茄子;演员要在眼睛里挤凉水;广告原本只应该是单纯告知性的,却要加上根本不存在的“中国牙防组”;在香车旁安排一个美女就给了你一种渴望的状态;等等等等,一律的“包假表达”。
就连电视媒体也很有意思。你看前些年是全民选秀,有一段时间是全民KTV,这段时间是全民相亲。相亲节目就是三大电视台的“三国演艺”,一个是《为爱向前冲》,一个是《非诚勿扰》,一个是《我们约会吧》,各有各的高招,各有各的吸引眼球方式,但它们的节目谈论的主题不是爱,而是性和钱。
最有意思的是,节目越露骨地谈论财富、性、拜金女,收视率就越高。这已经不是一个节目的问题,也不是拜金女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孕育出的一条话语拜金产业链问题。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个现象? 真实原因是什么?
其实,对于人来说,金钱永远不是第一重要的东西,但永远是第二重要的东西,所以拜金无罪。但是拜金有一个前提——你得找到第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你的“灵魂”。每个人都必须追求灵魂,不然的话,拜金就会变成一个怪兽,毒害我们的下一代,从而使我们的下一代成为没有灵魂的拜金主义者。
美国福克斯(FOX)电视台在2003年推出了一个电视节目《谁要嫁给百万富翁乔伊》。节目里说乔伊继承了一笔100万美元的遗产,因此深受女士们的喜爱。节目安排了很多女人跟他约会,最后层层选择,剩下一个看起来真心爱他的女人。
最后主办单位却对这位女士说声对不起,乔伊不是百万富翁,这一切都是虚构的,他是一个穷光蛋。这个时候对这位女士来说,就是个考验了。你说你嫁不嫁?如果你不嫁的话,就代表你是拜金女。你嫁的话,就要嫁个穷光蛋。
对于我们现在很大方地要求嫁给有钱人的女孩子们来说,也没有什么可为难的,不嫁就是了。可是这个女的到最后还是选择嫁给乔伊。而嫁了之后,栏目组竟然奖励给这对新婚夫妇100万美元,结局是大家皆大欢喜。
这个节目是福克斯电视台开播以来收视率最高的一个节目,但它不像我们的相亲节目,只提倡粗俗的拜金,而是透过这样一个过山车式的情节,提倡了一个正确的婚恋观,这就是我们说的灵魂!这就是电视台自身的创作能力和品牌。
可见真实的话语表达是多么的深奥,它需要工具,需要设计,需要金钱,需要情感,但最最重要的是需要灵魂!
你敢面对自己的灵魂说:我爱你吗?